概念验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是在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提到,要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的技术转移能力,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创新空间,支持技术概念验证和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将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2025年全国两会,概念验证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和驱动下,截至2025年,全国已建成超300家概念验证中心,如雨后春笋,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诸多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2021年至2024年,上海概念验证中心数量从3家增至近60家,年均增达75%。目前,我国还有很多省市正加速开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一般要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其中,概念验证阶段被视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在此之前,我们比较多的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最初一公里”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最近几年,概念验证中心热度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不过,尽管概念验证中心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的重要抓手,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概念验证本质是“试金石”而非“金矿”,其价值在于降低转化风险,而非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国内对概念验证的实践却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不要陷入"为验证而验证"的怪圈,还需要聚焦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对概念验证模式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晚,但早有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率先开展了类似概念验证的前瞻性实践,并初步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解决传统模式下专利转化率低、市场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成立了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只能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当时就了解到概念验证的模式。”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雷娟介绍,“不久后,中心和成都市科技局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合作,支持一些早期项目的成果转化,并指定技术经理人负责跟踪对接和资源引入。”
武汉大学从2019年开始探索概念验证,并于2024年成为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的首批通过单位之一。“我们根据学校某位教授的科研成果,综合考量其团队实力、市场潜力、技术先进性、合规要求等多个维度后,促成该项目于2020年成功落地。经过几年发展,目前项目孵化的公司估值已达12亿元。”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孟虹兆补充道,“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实例,那时还未采用‘概念验证’的说法,我们称之为‘知识产权(IP)投资论证’。”
2022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的目标。当年10月,浙大控股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省首个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执行主任严浩说:“我们的优势是有一个庞大的科研成果库,当收到来自产业界、投资界的项目需求时,能够通过相关评估验证机制,从库里面筛选出市场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进行推进。”
概念验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路者”,通过小规模的实验验证实验室中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进而提高最终落地的成功率。但目前我国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仍未成熟,都尚在“摸着石头过河”,项目转化失败是绕不开的问题。
“概念验证的底层逻辑是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为未来投资构建筛选通道。建立各方广泛参与的科学、有效的筛选、评估、验证机制,是概念验证平台成功运营的关键。”上海市科技成果评价研究院副院长池长昀介绍,概念验证平台主要由资金、商业化及产品化导向的探索性实验、商业化咨询指导这三大核心要素构成,而其五大支撑条件则涵盖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高潜力成果、技术转移办公室主导的转化流程、对外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有效的评价遴选体系以及项目管理体系。
在搭建平台过程中,“人”始终是核心要素。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技术经理人等专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好地连接起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资源。
概念验证中心需要组建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提供技术验证、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策划、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服务。”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海花在调研中发现,概念验证从业者需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素养,目前我国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她认为,后续应着手设立与概念验证紧密相关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具体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概念验证工作的专业人才。
从创新成果的转化规律看,在概念验证环节之后就是起飞、启动、发射。通过概念验证,我们可以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起飞”,发射到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过,概念验证中心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作为创新生态的“连接器”而非“终点站”。那些真正构建起“市场需求发现 - 技术可行性验证 - 商业化路径设计”闭环的机构才能存活。不要让概念验证成为科技界的“元宇宙”——看似热闹,实则空转。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唯有摒弃功利思维,让概念验证回归技术转化的工具属性,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