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025年4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启动反垄断立案调查,这一行动正值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美加征34%关税的敏感时点。作为首家获准在华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杜邦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正面临双重考验。


0跨国巨头的中国版图


这家成立于1802年的美国化工巨头,自1988年在深圳设立中国总部以来,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40余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其长三角战略布局尤为突出,张家港基地作为核心枢纽,不仅生产Zytel®尼龙等传统材料,更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开发。杜邦在中国市场掌握着多项关键材料技术话语权:

• 特种材料:Kevlar®芳纶(全球市占率70%);

• 电子材料:Riston™干膜光刻胶(半导体封装关键材料);

• 新能源材料:Solamet®光伏导电浆料(全球市占第一);

• 汽车材料:Delrin®均聚甲醛(替代金属轻量化解决方案)。



0双重压力下的经营挑战


据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贡献杜邦全球营收的18%(约22.9亿美元),此次调查叠加关税调整将对其产生连锁影响:

• 供应链重构:34%关税将推高特富龙等核心原料成本;

• 技术授权模式:或需调整专利授权收费体系;

• 本土化竞争:宁德时代、万华化学等企业加速材料国产替代。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线:中国选在国产闪蒸纺丝产能即将突破10万吨的2025年出手 ,恰似为冲锋的士兵扫清最后一道铁丝网。暗战背后,是价值万亿的产业变局。

全球闪蒸法材料年需求超25亿平方米,而供给缺口近半,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更以1.3万亿元规模催生着暴风眼。

中国企业不仅撕开了杜邦的技术铁幕,更在碳中和工厂、新材料应用等领域跑出新赛道。

据说,国产材料成本比Tyvek低30%,一旦垄断破除,杜邦在华业务可能腰斩。



0监管升级的行业信号


此次调查标志着中国反垄断执法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在: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用胶市场年增速超30%;

• 半导体材料领域:光刻胶等"卡脖子"材料国产化提速;

• 特种化学品市场:外资企业技术授权协议合规性审查。


面对监管环境的变化,杜邦中国可能需要调整其技术转让协议、专利授权模式及市场定价策略。值得关注的是,其张家港胶粘剂一体化项目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本土化实现合规经营,或将决定这家百年化工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向。


杜邦被查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在全球经济秩序重构中争夺规则制定权的标志性战役。这场「以垄断反垄断」的博弈,既是对跨国巨头的震慑,更是对「市场换技术」旧模式的终结。未来,合规经营与本土化创新将成为外企在华生存的必答题。